
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是光沿直线传播在天体中的一个明证。并非每次月亮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时都会产生日食,而发生日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即农历初一。然而,并非所有的朔日都会出现日食,因为月球的轨道(白道)与地球轨道(黄道)并不完全重合,它们之间存在一个约5°9′的夹角。只有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接近白道和黄道的交点,并且太阳与交点之间有一定的角度(称为日食限),日食才会发生。这是日食发生的第二个条件。
由于月球和地球的轨道都不是完美的圆形,它们之间的距离有时近有时远,因此太阳光被月球遮住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的效果分为三种:全影、伪全影(当月球距离地球较远时)和半影。观测者在全影范围内可以观察到日全食;在伪全影范围内可以看到日环食;而在半影范围内只能观察到日偏食。
在日全食发生时,根据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可以观察到五种不同的食象:
1. 初亏:日食开始时,月球追上太阳,月球的东边缘刚刚与太阳的西边缘接触。
2. 食既:大约一小时后,月球的东边缘与太阳的东边缘内切,这是日全食的开始,此时月球完全遮住了太阳。
3. 食甚:太阳被食最深的时候,月球的中心移到与太阳中心最近的位置。
4. 生光:月球的西边缘与太阳的西边缘内切,标志着日全食的结束。从食既到生光通常不会超过二三分钟,最长不超过七分半钟。
5. 复圆:生光后大约一小时,月球的西边缘与太阳的东边缘接触,这时月球完全移出太阳,日食结束。
由于月球表面的不规则性,特别是高山的影响,日食期间月球边缘的山谷有时未能完全遮住太阳,在食既或生光瞬间,未遮住的部分会形成一个发光区,看起来像一颗明亮的“钻石”;周围的淡红色光环则像是钻戒的“指环”,整体看起来,就像一枚镶嵌着璀璨宝石的钻戒。有时,这个区域会形成许多明亮的光线或光点,仿佛在太阳周围点缀着一串珍珠,这被称为倍利珠(Baily's beads),是法国天文学家Baily的名字命名的。
不论是日偏食、日全食还是日环食,持续的时间都很短。而且,在地球上能够观察到日食的地区也是有限的,因为月球较小,其本影也相对较小且短暂,所以在地球表面只有一个小范围的区域能够观察到日食,时间也不长。由于月球本影的长度(约373,293公里)小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因此日环食的发生次数通常多于日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