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独特的军事政权
清朝是由偏居中国东北一隅的少数民族——满族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战争而建立起来的。清军入关后,又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征战,建立了统一的政权;所辖疆域,在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元朝。军事是它的立国之本,而其军事战略则是由其所处条件决定的。首先,满清尽管是少数民族政权,但由于长期汉化,并且要统治广大而富庶的汉族地区,所以,其军事战略重点在征服南方。第二,清前期,同中国历朝一样,无强邻骚扰、亦无有价值的邻地可探取,其敌对力量及诱惑力主要来自国内,故其军事战略矛头必指向国内。第三,中国之大,足以释放这能征善战、但却军事思想原始的马背民族的全部军事潜力。满清所以能入主中原,已足见其战略的正确,但这也正是清后期军事衰微受辱的原因之一。
2. 精湛的军事统御
满清政权是以武力定“天下”的,故十分重视军事,并且营造了一套发达严谨的军事体制,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多类型的军队
清代前期的正规军(称经制兵,不可轻易改动之意)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为清廷武装力量的核心;绿营兵为入关后招降明军和汉人组成的军队,是清廷在地方的主力正规军。前者为朝廷的嫡系部队,用于禁卫京师及各战略要地;而后者则大多配置全国各地驻防,任务多样,驻地分散。满汉大臣、将领皆可指挥绿营兵,而汉将则不可指挥八旗兵。遇有战争,均由绿营前驱,而八旗为督战队和预备队。两者实力不同的军队。
非正规军包括乡勇和团练,两者皆因正规军不足而建。乡勇初为临时招募,战后解甲归田。团练古已有之,是地主乡绅的私人武装,相当于民兵和地方常备军。
兵源
八旗兵分为满、蒙、汉八旗,其兵源皆来自特定范围的人群,实行世兵制。八旗户口实行“三丁抽一”征兵制。余二丁在家生产,提供军备物资。旗兵应征时,须自备粮秣战具。八旗组军无固定编制,而是根据大致所需兵力,按八旗平均分配分名。军官人数则较为确定,大小军官4078人,入关前旗兵14—18万,这使八旗军的征招较有弹性和保证。
绿营兵,初来源于归附明军,后以招募为主,无定额,按需而募,极盛时达60多万人。营兵又分3类:一是终身制兵,入伍即编入兵籍,成为职业军人,终生不改。50岁可退伍,并享有养老饷。二是土著制兵,在当地募集,当地驻防。三是余丁制兵,平时享有余丁饷银,军队调动时要随营侯缺。
乡勇、团练一般以“保甲制”提供兵源。十户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各户皆出壮丁,平时训练,战时轿胡则互保。团丁不离生产,经费由地方公摊,朝廷既不花钱又不费力就可调动一支军队。
皇帝是国家所有军队的最高统御者。为控制全国庞杂的各色军队,王朝设有各种严密的统御系统,以确保兵为皇家所有。其御兵原则是:强干弱枝,以满制汉,以文制武,互相制约。可见其旨在统而不在用。
中央军事机构
满清王朝初袭用明朝军制,皇帝之下设内阁,康熙时设南书房和王大臣会议,雍正时成立军机处,以掌军国大计。原来,八旗军队为各旗主私有世袭,康熙、雍正时消除私有,由皇帝任命的都统和副都统指挥,使军权集中于皇帝,兵为皇家或王朝国家所有。皇帝通过明春军机处直接与军队任何部门联系,收集各方情报和发号施令。顺治年间也有兵部,但最初接受王大臣会议指挥,后又按军机处指令行事。其所能管理的只有绿营,不能管八旗。
地方军事机构基本上沿袭明制,在京畿设“顺天府”,受皇帝直接指挥。在各地又划23个省,各设文职总督为当地所有军队的最高军政长官,又设武职提督统兵。战时,朝廷还可直接派统兵大员指挥作战。巡抚和总兵是各省总督、提督之下的文武官员,其权重叠。各地的八旗兵由专门的“八旗都统衙门”统御,地方官无权干涉。其军事统帅为“将军”,职权往往与“都统” 、“副都统”重叠,故常有兼职。在少数民族地区,军事设有“理藩院”,军事由其管理。
军队指挥体制
地方军政官员实际所统之兵只有绿营,而八旗只有将军、都统、副都统及其下属满族军官统御。但所有军令又必须出于督抚等地方文官,即以文制武,防止武将专兵。为此,在绿营当中,也不让统兵将帅久居一处,与士兵建立过密从属关系。刘武元巡抚提出“将皆升转”的原则,被朝廷采纳。规定:武官升职后,必须到新的单位就任;不许原下属士兵随从调动,为免将官利用乡里关系营结私人势力。高级军官不得在本省任职,低级军官也要相应地闭槐拦回避生活所在地和原军事单位。
3. 军备
明末清初,中国的军备并不亚于当时蒸蒸日上的欧洲,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清王朝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后,由于战略思想的落后,无视火器时代到来必将引起的军事变革,反而强调“骑射乃满州之根本”,不能将已出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甚至不能保持明代已取得的成果,至使清朝军备在鸦片战争中不堪一击。
武器
清廷为“强干弱枝”,使精良武器主要用于装备八旗部队。而八旗兵以骑射为主,只在军中设一些装备先进火器的“营”,兵力仅数千人。尽管如此,火器已在清军中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并在作战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清代有“乌真超哈”(满语“重军”之意,即指炮兵),其种类有:红衣炮(即红夷炮)型,包括“金龙”炮、“武城永固大将军”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子母炮型,包括“子母炮”、“奇炮”等。还有大口径的短管火炮,如“冲天炮”、“威远将军炮”等。康熙年间,共铸铜铁炮900门,可是还要分散于广大的中国各地,就微不足道了。况且,以后的清朝各代火炮发展基本停滞。
火器营所使用的轻火器有:鸟枪、铳枪、抬枪、火箭、火球、火罐、喷筒等。然而这些火器尽管名称繁多,也很奇怪,但制法粗糙,多年因循,不图改进,而且在国内战场上,除攻城用炮外,主要还是使用冷兵器。所以清前期的武器并无特殊可言。
然而,这期间却有一可贵的发明家很值一提,即戴梓。其人自幼聪明好学,知识面很广。当时火器为前装,单发明火燃放,射程短,射速低。他26岁从军时,向统兵将军献上造“连珠火铳法”,并附有“构造图”。这种枪形似琵琶,“火药铅丸”贮于铳背,以机关开闭;有两机轮相连,扳动第一机轮时,火药铅丸自动落入枪膛之中,同时第二机轮也随之转动,摩擦燧石发火,点燃火药,将铅丸发射出去。这种枪可连续发射28发铅丸,有效射程约160米以外。其性能类似半自动步枪。可惜的是,由于清政府不重视,未能广泛推广。至乾隆年间,其工艺与图纸皆失传了。戴梓还能迅速地仿制许多西方的先进武器。但他的科技才能与成果,只是被朝廷用于赏玩而已,并未用于军事。戴梓的另一项贡献是制造“冲天炮”。此炮属于短管炮类,似近代臼炮,用4轮装载,铁铸炮身,炮身装有瞄准具,发射爆炸弹,先从炮口点燃炮弹的导火索,再点燃火门上的引信,炮弹被射至敌阵后爆炸射程远近由发射药量和发射角度决定。军事工程清代军事战略以防为主,其筑垒技术在当时堪称优秀。它在境内修城池,在边境筑要塞。清代的火器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