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苏轼,我们都较为熟悉,他的诗作在我们的课本中屡见不鲜,也因此我们了解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著称,但在官场上却屡遭挫折,三次被贬。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三次被贬经历。
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轼的成长背景: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州眉山人。苏轼家族和母亲家族在眉山都是望族,家庭环境相对宽裕。苏轼七岁时开始读书,八岁入读当地乡校,11岁时已展现出了文学天赋,创作了《却鼠刀铭》。后来,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博学多识。21岁时,苏轼参加了科举考试,被欧阳修评为第二名,进士及第,后来成为了欧阳修的弟子。中进士后的三年,苏轼又参加了北宋难度最高的“考试”——制科,成为第三等级的第一人,可见他的才华非凡。
接下来,我们看看苏轼的三次被贬经历:
第一次贬谪——黄州:苏轼在外地任职几年后,被宋英宗召回京城。然而,在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即将开始时,保守派和变法派已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苏轼因为其影响力,尤其是在年轻的宋神宗面前,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熙宁二年(公元 1069 年),谏院出现空缺,张方平推荐苏轼填补空缺,但被新党反对。熙宁三年(公元 1070 年),苏轼因新旧两派的斗争,被当作保守派的重要人物,虽然他当时并不知情。苏轼因此请求外任,后来被任命为杭州通判。
第二次贬谪——惠州: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摄政,立即召回司马光主政。司马光废除了新法,同时也召回了许多保守派,包括苏轼。然而,苏轼对司马光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的做法表示反对。元祐元年(公元 1086 年),司马光去世,保守派失去了领袖,党争变得更加激烈。苏轼因在新法和保守派之间反复变换立场,被两党排挤。元祐四年(公元 10 年),苏轼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十年后,他又被贬到惠州。
第三次贬谪——儋州:苏轼本以为在惠州就能度过余生,然而命运却再次将他置于困境。苏轼被召回朝廷后,因党争再次被贬。绍圣四年(公元 1097 年),60岁的苏轼被流放到更加偏僻荒凉的海南儋州。在宋朝,被流放到海南被视为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然而,苏轼在这样的困境中,开山种田,怡然自得。元符三年(公元 1100 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被召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1101年8月24日),在返回途中,苏轼病逝。
总的来说,苏轼虽然才华横溢,但在官场上却屡遭挫折。他不像是一个纯粹的,更像是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趋炎附势。这也许正是他深受后世知识分子喜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