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观念认为,雌狮结群生活是因为它们能通过互相合作猎食受益(事实上,雌狮单独猎食的次数比群居中的雄狮还要频繁)。然而,更细致的观察显示,群居猎食的狮子在食物获取上并不比独居雌狮占优势。实际上,由于狮群内的成员常常拒绝合作猎食,大群狮在食物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
当一只雌狮开始追捕猎物时,它的群居伙伴可能会选择加入或不加入。如果猎物足够大,能够满足整个狮群的食量,那么其他狮子可能会加入猎食,因为联合猎食可能增加成功率。但这也意味着它们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并面临受伤的风险。相反,如果单独的雌狮能够成功猎食,那么它的群居伙伴可能会不劳而获。因此,合作猎食的好处取决于第二只加入的狮子是否能显著提高其伙伴的成功率,这也取决于它们的合作猎食能力。如果单独的雌狮能够轻松成功猎食,那么合作的代价可能大于好处。反之,如果单独的雌狮难以成功猎食,那么合作的好处可能超过代价。
对多种动物的研究表明,当单独猎食的动物确实需要同伴的帮助时,合作是最用心的。反过来说,当猎食容易成功时,同伴很少合作。与这一观察一致的是,研究发现,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狮子在追捕像野牛或斑马这样难以制服的猎物时,经常是群居追猎。然而,在追捕容易对付的猎物如牛羚或疣猪时,通常只有一只母狮单独猎捕,而其他狮子则旁观。
全球的情况并非一致。在纳米比亚的埃托沙盐沼,狮群专门在开阔地带追捕速度快的羚羊——南非小羚羊。单独的狮子无法捕捉到南非小羚羊,因此,埃托沙的狮子总是群居追猎。纳米比亚环境与旅游部的菲利普·斯坦德发现,埃托沙的狮子的追猎战术与橄榄球队的抢球策略相似,边锋和中锋同时行动将球(即猎物)围住。这种高度发展的协作模式与塞伦盖蒂的狮子的混乱追猎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所有雌狮,无论生活在塞伦盖蒂还是其他地方,在开始抚养后代时都非常合作。雌狮分娩都是在秘密中进行,并将幼崽藏在一处干涸的河床或岩石上至少一个月。在这段时间,幼崽还不能行走,最容易受到肉食动物的攻击。然而,一旦幼崽能够行走,母狮就会将它们带出公开露面,并与狮群其他成员聚集在一起。如果有其他雌狮也生了幼崽,它们会形成一个幼崽抚养群,并在下一次生育之前的一年半时间里保持近亲的联盟。如果猎物尸体在巢穴附近,母狮就会带幼崽去那里进食;如果猎物尸体离巢穴较远,幼崽就以乳汁形式获取营养。母狮从远处回来,会因劳累而倒下,任由幼崽在自己睡觉时吸取乳汁。我们研究了十多个幼崽抚养群,实际上在所有情况下,每只幼崽都可以从狮群的每只母狮那里吸取乳汁。集群抚养是狮子互助之谜的关键部分。
然而,正如狮子的大多数互助行为一样,这一行为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崇高。狮群的成员可以吃同一只猎物,并回到同一狮群的幼崽那里。狮群的一些成员是姐妹,一些是母女,还有一些是堂兄弟姐妹。有些母狮只生了一只幼崽,有些生了四只一窝。大多数母狮生了二三只幼崽。我们抽取了近半打母狮的乳汁,惊讶地发现,每只乳头的产奶量取决于母狮的进食量,而不取决于哺育的幼崽的实际数量。
由于狮群中总有几只母狮要哺育更多的幼崽,而所有母狮的产奶量大致相同,产崽较少的母狮在哺育上就显得较为慷慨。事实上,只生下一只幼崽的母狮确实用了更多比例的乳汁来哺育非亲生的幼崽。当抚养群的小伙伴是近亲时,这些母狮最为慷慨。因此,乳汁分配主要取决于乳汁过剩的模式和亲属关系。这些因素也影响整个物种中雌性动物的行为:集群哺育常见于某些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动物、猪和食肉动物),这些哺乳动物所生一窝幼崽的数量一般有多有少,并以小规模的亲属群体同居一巢。
尽管母狮确实也要哺育其他母狮的后代,但它们也努力用大部分乳汁来喂养自己的幼崽,并阻止其他饥饿的幼崽靠近。然而,母狮也需要睡觉。当它们连续几小时昏睡时,就会给幼崽带来巨大诱惑。试图摄取非亲生母狮乳汁的幼崽通常会等到母狮睡着了或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时。因此,这些母狮就必须分出精力来抵制这些“小动物”的光顾并克服自己的过度疲劳。
因此,母狮在哺育幼崽上的大方主要是出于无奈。失去最少的母狮总是睡得最香,这或许是因为自己生的幼崽减少,或者是由于有近亲作伴。母斑鬣狗将自己的幼崽安置在保护良好的巢穴内,从而解决了这一矛盾。母斑鬣狗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到幼崽身边,给一窝幼崽喂奶,然后在其他某个安静的地方睡觉。通过对巢穴中的斑鬣狗的观察,我们发现,母斑鬣狗像母狮一样,也存在着其他母斑鬣狗的幼崽试图来摄乳的情况,但母斑鬣狗更为警觉,因此防止了其他非亲生幼崽的摄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