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纷呈,互相竞争。寓言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学形式应运而生,并得以发展,成为诸子传播思想的新手段。《庄子》、《孟子》、《韩非子》等著作中蕴含着大量的寓言故事。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源自这些经典的寓言。寓言之所以引人深思,是因为它所蕴含的哲理丰富而深刻。本文将通过分析寓言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探讨庄子寓言与孟子、荀子、韩非子寓言之间的差异。
一、庄子寓言充满奇思妙想,既体现了他思想自由奔放的特性,也展现了他写作手法上的潇洒与夸张。"在庄子寓言中,出现了‘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鹏’、‘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蜗牛角上可以有两个国家,斧子可以精准地削去鼻尖上的灰点;栎树可以托梦,骷髅可以复活。”(李明珠《庄子寓言艺术之魂——想象与夸张》)这些寓言中的形象奇幻而诡异,相较于其他寓言,这应是庄子寓言较为显著的特点。例如,“运斤成风”这个成语出自《徐无鬼》:有个泥水匠不小心在鼻子尖上沾了点白粉,让一个名叫石的工匠挥起斧头猛力砍去,粉尘四散而鼻子毫发无损。这个故事展示了庄子寓言中独特的夸张手法。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非子的寓言,他的寓言大量引用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典故,尤其是一些智者和愚者的故事深入人心。比如,扁鹊四次诊断蔡桓公的病情,而宋人的守株待兔、郑人的买履、楚人的刻舟求剑等,这些故事让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反思自己是否偶尔也会犯类似的错误。韩非子的寓言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体现了他法家思想中重视“权术”和策略的特点。例如,“远水救不了近火”这个寓言讲述了鲁穆公为结盟晋楚而派遣公于,犁组却指出这种做法无异于“远水救不了近火”。
二、孟子寓言的取材贴近生活,表现手法平实,与庄子的夸张手法形成对比。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齐国人假装富贵去墓地向祭祖的人乞讨,回家后却欺骗妻妾说是与富贵之人共餐。当妾跟随去看真相时,发现丈夫的欺骗,回来后与妻一起痛哭,而丈夫却不知情,依然骄傲自大。这个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反映了孟子强调品德修养和遵礼的思想。例如,“揠苗助长”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事物发展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主观臆断。
三、荀子寓言不过分夸张,且持唯物主义思想,对事物持积极辩证的看法,这与庄子的消极态度和强调无为的思想不同。"《涓蜀梁》篇中的寓言讲述了一个'愚而善畏'的人,因害怕鬼怪而惊吓至死。故事的最后评论‘岂不哀哉’正是荀子的观点,他正确地分析了那人的心理状态并做出了判断。
综上所述,庄子、孟子、韩非子的寓言在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上各有千秋。庄子寓言以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对自由的追求;孟子寓言则以贴近生活的故事和平实的手法强调品德修养和遵礼;韩非子寓言则通过历史故事和民间典故,以及现实性的描绘,体现了法家思想中的权谋和策略;而荀子寓言则以唯物主义和积极辩证的视角,对事物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寓言各具特色,丰富了我国古代寓言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