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2.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如恒星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3.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等。
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宇宙环境和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5.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6. 小行星带的位置、彗星的特点。
7.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8.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包括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和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9.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包括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和太阳活动类型。
10.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11. 太阳大气的分层及太阳活动比较。
12.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以及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13.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4. 四季与五带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等。
15. 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1. 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2.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3. 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地面的保温作用。
4. 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包括热力环流和三圈环流。
5.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6.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7.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8. 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9.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环境
1.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3.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4.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5. 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6.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包括波浪、潮汐、洋流。
7.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8.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9.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0.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11.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2.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13.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