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步鞋的种类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 慢跑鞋:这类鞋款专为一般跑步爱好者设计,主要功能是提供保护,防止运动伤害。一般的使用寿命大约在1000公里的跑步距离。它们的特征是重量较大,保护性能全面,并且针对不同体型和跑道类型有多种型号。
2. 性能训练鞋:适合专业和半专业的长跑运动员,专为赛道训练打造。这类鞋款在保护与轻便之间寻求平衡,旨在避免训练时的受伤,同时也能帮助运动员提升成绩。
3. 马拉松鞋:特别为马拉松赛事设计,不适合日常慢跑。这类鞋款追求极度的轻便,通常没有过多的保护措施,并且使用寿命较短,主要面向专业马拉松运动员。
对于主要以健身为目的、并非追求竞赛成绩的普通跑步爱好者来说,选择慢跑鞋而非马拉松鞋或性能训练鞋更为合适。为何不选择性能训练鞋呢?例如,李宁的超轻系列看起来广告很吸引人,但这类鞋款在保护方面相比慢跑鞋是远远不足的。专业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运动技巧远胜于一般爱好者,而且为了追求轻便,鞋款设计中必须牺牲一些保护技术。
在选择跑鞋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跑步姿态、体重以及跑步路况。路况分为越野和径跑两种,越野跑道不是人工修建,可能包括山路、土路和树林等;径跑则包括赛道、马路等直线跑道,如塑胶、水泥和柏油路面。确定路况后,再识别自己的跑步姿态,这是最关键的步骤。跑步姿态分为外翻、内翻和严重内翻,这些姿态有连续渐进的关系。
了解自己的足型对于判断跑步姿态很重要,但需注意,足型并不能完全准确判断姿态。高足弓者可能外翻,低足弓者也可能内翻。要进行准确的判断,可以借助专业设备或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在没有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穿不同类型的跑鞋进行跑步,观察鞋底的磨损情况来推断自己的跑步姿态。
在确定跑步姿态后,应选择适合自己脚型和跑步需求的鞋款。高足弓者可以尝试避震型跑鞋,同时也可试穿稳定型;低足弓者则应优先考虑稳定型,同时也可尝试避震型。在店内试穿时,应跑步而非仅仅走路来判断鞋款是否适合。
最后,要考虑装备量,即体重和锻炼强度。体重越大、锻炼强度越高,对跑鞋的要求也越高。跑鞋可分为轻量级和大量级。例如,ASICS的KAYANO是大量级稳定型跑鞋的代表,而GT 2130则是轻量级的避震型跑鞋。不应错误地认为大量级跑鞋就比轻量级更高级。正确的选择是根据个人体重和跑步距离来决定,以确保跑鞋能够提供适当的支撑和避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