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金融犯罪涉及多种罪名,包括但不限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等。具体的法律定性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
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根据《刑法》第176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将被处以刑罚。具体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伴有罚金。
2. 集资诈骗罪
依据《刑法》第192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诈骗手段进行非法集资的行为,将受到刑事处罚。处罚的严重程度取决于集资诈骗的金额大小。
3. 非法经营罪
根据《刑法》第225条,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或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等行为,将被视为非法经营,并可能遭受刑事处罚。
针对互联网金融犯罪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包括:
1. 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框架
需要梳理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界定、准入门槛、运营规范等,并对非法行为作出明确规定。
2. 加强监管协调
应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以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3. 构建金融征信体系
金融征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综合分析互联网大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信用状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互联网金融犯罪是新型犯罪模式,通常涉及利用互联网进行的金融违法行为。司法机关将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调查取证,涉及金额越大,违法犯罪性质通常越严重。对于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可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