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孟子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 他的远祖源自鲁国的孟孙氏,但由于家族衰落,迁至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孟子三岁时丧父,其母孟母独自将其抚养成人。孟母以严格的教育方法著称,著名的“孟母三迁”故事反映了她对孟子教育的重视。
3. 孟子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的时代——百家争鸣。他站在儒家立场上,对杨朱、墨翟等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4. 孟子曾周游列国,包括齐、晋、宋、薛、鲁、滕、梁,推广他的“仁政”和“王道”理念,但这些理念在当时并未被诸侯采纳。归隐后,他与弟子讲学并著书立说,创作了《孟子》七篇。
5.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以民为本,并提出了“性善论”。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在宋代以前,他的地位并不显赫。
6. 从北宋开始,孟子的思想受到重视。《孟子》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到了元朝,孟子被封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