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一里路的长度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 在《春秋·谷梁传》中记载,宣公十五年时,一里路等于三百步,这是井田制中的一部分。
3. 井田制中,每井田面积为九百亩,其中公田占据一部分。
4. 在度量衡制度上,秦汉时期以六尺为一步,大约相当于23厘米,而隋唐时期则改为五尺,大约30厘米。
5. 尽管步幅的尺寸有所变化,但一桥祥步的长度大致在1.4到1.5米之间。
6. 1929年民国时期,一里被正式定义为一市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华里,主要用于丈量路程和地理距离。
7. 如里程碑上的里数标记,这一单位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度。
8. 随着井田制的废除,一里由最初的面积单位逐渐转变为长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