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是否永远是对的?当然不是。这句话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父母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认为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言行上的不当可以忽略。二是做子女的应该体谅父母,专注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成年子女应把体谅父母放在首位,反而是“乖巧”地哄着父母。这就是懂事的孩子,孝顺的体现。做父母的只要出于爱孩子,怎么都对;做孩子的只要是与父母争执顶撞,让他们气恼伤心,怎么都是错。这句“父母永远是对的”,流露出晚辈对父母的孝心,彰显着尊孝美德。
《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一个儿子女儿成家立业后,接老父治病的故事。老父亲即便身患癌症,也尽量避免给孩子添麻烦。他嘴上依旧教训孩子,无论何时,对孩子的数落挖苦教训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们也孝顺懂事,从不顶嘴。
宏扬孝道的同时,也应思考父母的爱是否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孩子是否反感父母的“爱护”?是否觉得在父母的关爱中不快乐?父母无形中要求孩子用非物质形式“回报”父母。这些看似毋庸置疑的问题,却可能得到否定的答案。
做父母的应思考:关爱孩子的方式是否有问题?是否重物质轻思想,重训导轻交流?在主观爱的同时,是否忽略了自身思想行为中影响孩子成长的负面因素?如自身心理问题、行为取向问题等。是否有平等对待孩子的意识?这种平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精神层面的。
我们这代人作为子女,应如电视剧中的子女对待父母。毕竟,那个时代的父母无论教育水平和生活条件,都不可能做到多么“科学”“理性”。我们不能脱离现实要求父母这样做。我写了这么多,不是宣战传统道德观念,而是希望唤醒刚成为父母和准备承担生育责任的父母们:先从自身入手,剖析内心,认识自己,考察自身行为。不要以为有了爱就可以了,爱是出发点,但是否走了正确的育儿道路,却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