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寒性关节痛(简称风关痛)是一种由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后引发的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肌肉与关节疼痛。这种病症在寒冷天气或气候变化时症状会加重。临床表现中,疼痛是主要症状,但受累关节通常不会出现红肿热等炎症迹象。血液检查显示,血沉大多数正常,抗链“O”及类风湿因子检测结果也多为阴性,这些特征使得风关痛与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所区别。
依据该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多数专家认为风寒湿邪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风关痛应该被视为一个的疾病。197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风湿病专家王兆铭研究员将此病命名为风湿寒性关节痛。在随后的二十年里,通过临床观察,多数学者认为这个命名非常准确,它在临床上有助于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进行区分,具有实用价值,逐渐被临床医师广泛采用,对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中医理论中,风关痛属于痹证范畴,这一命名不仅反映了疾病的核心特征,也为治疗提供了方向。中医认为,风湿寒性关节痛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有关,治疗时往往采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的方法。这种治疗方式既考虑到了疾病的本质,也兼顾了个体差异,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风湿寒性关节痛是一种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命名准确且实用,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医对此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