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辐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以及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非电离辐射究竟是什么呢?它包括哪些类型呢?
非电离辐射指的是那些波长长于100纳米、不足以将生物分子电离的电磁辐射。这一类辐射包括:
1. 亚射频辐射(sub-RF):频率低于或等于30千赫兹的辐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极低频辐射(ELF,1赫兹至300赫兹)、声频辐射(VF,300赫兹至3千赫兹)以及甚低频辐射(VLF,3千赫兹至30千赫兹)。其中,频率为50赫兹的电磁辐射被称作工频电磁辐射。
2. 射频辐射:频率介于30千赫兹至300兆赫兹的电磁辐射,这个范围内,频率在100千赫兹至30兆赫兹的被称为高频辐射,而频率在30兆赫兹至300兆赫兹的则被称为超高频辐射。
3. 微波:频率在300兆赫兹至300千兆赫兹的电磁辐射,这包括脉冲微波和连续微波。连续微波指的是没有经过脉冲调制的连续振荡微波;而脉冲微波则是经过脉冲调制的微波。
4. 可见光:波长介于400纳米至760纳米的电磁辐射,它是我们眼睛能够感知的范围。
5. 红外辐射:波长介于760纳米至1毫米的电磁辐射,根据波长不同,可以分为长波红外线(波长在3微米至1毫米之间)、中波红外线(波长在1.4微米至3微米之间)以及短波红外线(波长在760纳米至1.4微米之间)。
6. 紫外辐射:也称为紫外线,波长在100纳米至400纳米之间的电磁辐射。
7. 激光:波长介于200纳米至1毫米之间的相干光辐射。
以上就是非电离辐射的主要类型,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