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杰出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杜牧才华横溢,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作品多富有逸韵远神,被后世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不仅在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军事理论和注释《孙子》方面也颇有建树。
杜牧一生仕途坎坷,曾担任过宏文馆校书郎、江西观察使幕僚、淮南节度使幕僚、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他的诗集《樊川文集》二十卷,由外甥裴延翰编纂,其中诗四卷。宋人还补编了《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录了杜牧诗八卷。杜牧的诗歌风格峻峭,与晚唐柔靡之风形成鲜明对比,尤其七绝诗作,更显逸韵远神,独步晚唐。
杜牧不仅在文学上颇有建树,还是一位军事理论家。他的军事论文深具洞见,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书法方面,杜牧也颇有造诣,其行、草书气势连绵,笔法酣畅。《张好好诗》是他太和八年(834年)的作品,时年32岁。此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充分展示了杜牧书法朴实无华之美。
杜牧的书法作品曾多次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书籍。他的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曾受到董其昌的高度评价。杜牧的书法作品还刻入《秋碧堂法帖》,并被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影印。
杜牧不仅在文学和军事方面有卓越成就,他的诗文作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诗作《阿房宫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展现了杜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