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应论是一种由语用学家Jef Verscheren在1978年提出的理论,它描述了语言使用的过程。这一过程被视作是一个语言使用者根据语言内部及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顺应性被定义为语言使用者能够在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的需求。
根据Jef Verscheren的观点,顺应性为语言现象的语用描述与解释提供了四个视角。首先是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它们界定了顺应的范围。其次是动态顺应,它揭示了顺应的动态特性。最后是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这一视角涉及到了顺应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
于国栋则结合中文的特点,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他认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交际者应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情境下,交际者需要根据具体环境和交流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顺应论强调,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并非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结构和心理因素进行灵活调整。这种理论不仅适用于英文,也适用于中文等其他语言。
此外,顺应论还强调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社会规范和个人心理动机来选择最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语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交际目的。
顺应论还指出了语言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在不同的意识水平上,语言使用者会对语言选择进行不同程度的思考和调整。这种意识程度的不同,也反映了个体在语言使用中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
总的来说,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语言使用过程的新视角。它强调了语言选择的动态性和适应性,以及心理因素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也为语言教学和语言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