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常被列为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民间传说中,嫦娥因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药,飞升至月宫。她所居住的月宫环境虽美,却充满了孤寂,正如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所描述的那样。在中秋节,嫦娥向后羿倾诉了她的后悔,并告诉后羿在月圆之夜用面粉制作成圆形的月饼,呼唤她的名字,到三更时分她就会回到人间与丈夫团圆。这一风俗由此而来。
关于嫦娥奔月的具体原因,古书中记载不一。屈原在其《天问》中提出了后羿与河伯妻子有暧昧关系,导致嫦娥不满而离家出走的猜测。而《淮南子》记载,后羿为了补偿因自己而受罚的妻子,向西王母求得长生不老药,但嫦娥却无法适应清苦的生活,趁后羿不在时偷吃了药,最终飞升到月宫。
关于嫦娥原型的争议也很大。东汉以前,没有任何资料表明嫦娥是后羿的妻子。直到东汉时期,高诱在注解《淮南子》时指出,嫦娥即后羿之妻。另外,有学者认为嫦娥可能是射日英雄大羿的妻子,也有人认为她是月亮女神嫦羲的后裔,又名“姮娥”或“常娥”,美丽非凡。
关于嫦娥名字的演变,清代学者毕沅在音韵学上进行了研究,发现“姮娥”原写作“恒娥”,与《山海经》中记载的“生月十有二”之常羲发音相似。随着时间推移,“恒”逐渐演变为“常”,形成了“嫦娥”这一称呼。《文选》注引《归藏》记载,常娥服不死药奔月的神话古已有之,而非始于《淮南子》。进一步考证,后羿原名大羿,汉文帝名恒,故后人避讳将“恒娥”写作“姮娥”,而“姮”通“恒”,意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