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最初采用后驱设计,直到80年代,轿车普遍转向前驱,这一转变带来了显著的进步。早期轿车为何倾向于后驱设计?主要是因为前驱车有诸多优势。前驱设计通过降低地板高度,增加了车内空间,并且使得空间布置更为灵活。
当遇到障碍物时,前驱车能够轻松越过,而后驱车则因前轮缺乏驱动力而减速,导致车内人员感觉前仰后合,影响乘车舒适性。此外,前驱设计还节省了材料,省去了传动轴,从而降低了成本。
更重要的是,驱动轮应位于主要承重桥上,前桥通常为承重桥,除非后座载有超重乘客或大量货物。前桥作为驱动桥,能更好地支撑发动机等重物。
早期轿车不采用前驱设计的原因在于设计和制造方面的限制。前驱车需将发动机横置,这增加了设计和制造的复杂度,且成本上升。在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时代,紧凑型发动机的设计极为困难。即便设计出来,由于制造水平较低,车辆频繁需要维修,导致紧凑型发动机的修理极为不便,需拆卸大量部件,因此发动机舱需要足够的空间。
随着科技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得紧凑布置成为可能,制造水平也显著提高,使得发动机可以长时间无故障运行。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前驱设计的流行。
然而,前驱车也存在明显缺点,特别是在上坡时,重心位于后轮而非驱动轮,导致动力无法有效传递,效率降低。相比之下,后驱车在下坡时虽也有类似问题,但影响较小,因为下坡时动力需求较低。
总之,前驱和后驱各有优缺点,单纯比较哪种设计更好并无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