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在中国,亩是一个传统土地面积单位,定义为666.67平方米。这是基于古代的计量方法,即60平方丈等于一亩。
二、一公顷等于15亩,因为1公顷等于100米乘以100米,即10,000平方米。所以,一亩大约等于666.67平方米。如果一块地的尺寸为长30米、宽18米(即长10丈、宽6丈),或者长36米、宽15米(即长12丈、宽5丈),那么这样的土地面积就被认定为是一亩。
三、换算方式表明,1亩等于6000平方尺。考虑到1米等于3尺,1平方米等于9平方尺,因此1亩约等于666.7平方米。
四、亩字源自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度,该制度在夏、商、周时期有所实施,并且存在不同的版本。夏商时期的井田模型与周朝的有所不同,因此“亩”字实际上起源于夏商时期。在先秦的重要文献中,“亩”通常用来指代“私田”,而“田”则指代“公田”。
五、根据出土的“商鞅方升”测算,一亩约等于0.2907市亩,这意味着当时100亩相当于29.07市亩。通过夏、商井田模型的还原和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亩”字是当时农户耕种土地规划状态的符号化表达。
六、“亩”字的繁体形式为“亩”,其中“亩”部分表意,“久”部分进一步解释了“亩”的结构和状态。了解夏、商时期的井田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不言自明地理解“亩”的含义。
七、在夏、商时期,“亩”可能指的是农户耕作的一块土地,例如夏朝的50亩、商朝的70亩。夏、商井田模型与周朝的井田模型存在结构性差异,这导致了一些历史文献在解释井田制度时出现了矛盾。
八、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垄作的出现,这可能与排涝和灌溉问题的解决有关。在垄作中,凸起的部分被称为“亩”,而凹陷的部分则称为“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