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凝疗法是一种通过使用具有抗凝机制的药物,增加血液抗凝过程,防止血液凝固的方法,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目的。这种疗法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抗凝疗法在预防性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适用于心血管系统手术,例如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动脉修补、血管吻合、搭桥术等。此外,显微外科手术,如断肢、断指再植术也需使用抗凝疗法。在一些特殊检查中,如人工肾血透、心脏导管检查、脑血管导管造影检查等,抗凝疗法也是必需的。
其次,抗凝疗法在治疗性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急性重要器官的动、静脉血栓形成,如急性栓塞性动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等,抗凝疗法可以有效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急性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也需要抗凝疗法进行治疗。此外,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栓塞、进展性卒中及暂短性脑缺血发作等,抗凝疗法同样重要。抗凝疗法也可以用于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高凝状态等。
然而,抗凝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当患者存在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时,如脑出血、出血性脑梗死、活动性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等,应避免使用抗凝疗法。此外,术后7~10天内的脑、骨科手术后患者、妊娠、分娩及产后妇女、严重肝、肾、心脏功能不良者、恶病质、恶性高血压患者以及严重创伤、血管瘤、严重感染、药物过敏者等,条件限制不能做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测者,都应避免使用抗凝疗法。
总之,抗凝疗法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