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古代,十三至十五岁的女孩被称为“舞勺之年”,其中十二岁被称为“金钗之年”,十三岁则被称为“豆蔻年华”,十五岁则称为“及笄之年”。这个词汇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
我国传统文化中,成年仪式对于男女有着不同的称呼。男子称为“冠礼”,女子称为“笈礼”。《礼记·曲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笈礼,统称为冠笈之礼。行笈礼后,女子不再是黄毛丫头,而是被视为大姑娘,需要独立生活,也达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冠礼和笈礼都是非常隆重的仪式。
女子笈礼的过程大致如下:加笄。在古代,女子笈礼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形式。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女子的笄礼中,加笄的形式更为复杂,条件许可下,可分别加笄、簪、凤冠。考虑到现今的实际情况,简化举礼时只需一加——即由正宾郑重地为女子梳头,加笄。发簪、发钗等饰品在今天依然很流行,因此相较于男子的首服,女子的笄礼更为简单。
笄礼的服饰文献记录较少,但可以想象,笄礼时的服饰应该与日常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庄重和美丽。笄礼不仅仅是象征性的仪式,更是对女孩成长的一种肯定和祝福。
总的来说,笄礼是古代女孩成年的重要标志。尽管不同地方可能有所差异,但大致的过程和意义是相似的。笄礼不仅是对女孩身体成长的认可,更是对她未来生活的期许。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