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保持农贸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1. 强化市场监测与预警机制: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全面的价格监测和预警系统,完善价格监测分析机制和风险预警框架。实时跟踪和分析市场动态,进行价格趋势预测,增强市场变化的判断和预警能力。
2. 实施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依据调控机制,同时关注价格上涨和下跌,进行精细化调整。建立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调控机制,增强调控效能,确保粮油、肉类、蛋类、蔬菜和水果等民生商品的稳定供应,避免价格剧烈波动。
3. 建立价格区间调控机制:通过储备和进出口等手段进行市场调节,加强重要民生商品的周期性调节。实现价格与补贴、储备、保险、金融政策的有效联动。
4. 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在短时间内,构建更加紧密的农商联系,优化产销链条,加快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公益性市场的建设,提高公益性农产品市场的地级市覆盖率。
5. 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支持公益性批发市场改善交易环境和内部设施,以满足分区、分类经营的需求。增强设施的通风、排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提升市场环境质量。加快完善质量检验检测和产品溯源系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市场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实现数字化管理。
6. 增加市场信息发布:通过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调整生产结构,加强品牌建设,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7.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尤其是田头市场的建设,提升流通能力和效率。推进冷链物流系统建设,推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促进适度规模产地储存和保鲜技术的发展。
8.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订单农业的实践,探索拍卖交易模式。促进产区与销区、基地与市场之间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
9. 提升营销和产销对接服务水平:组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举办农产品展销活动,利用农产品交易会等平台进行营销和促销。
10.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考虑到城市化进程和居民收入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对食物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确保国内粮食供应充足,将是中国保持粮食自给自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