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以及“模仿说”或称“再现说”。艺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艺术作品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产物,具有显著的主体性特征,这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三个方面均有体现。艺术作品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是真、善、美的统一,同时也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
2. 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它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的产物。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其代表人物包括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席勒、斯宾塞、克罗齐、泰勒和普列汉诺夫等。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媒介,以劳动为前提的长期发展过程。
3. 实用艺术包括建筑、园林、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等,它们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表现性和形式美,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美学特征。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摄影和书法,以造型性为基本特征,直接诉诸视觉,具有空间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等表情艺术擅长表达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戏剧艺术具有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审美特征。影视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具有艺术性与娱乐性、商品性与文化性。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具有深入人心的间接性。
4. 艺术风格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展现的独特个性和鲜明特色。艺术流派是由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思潮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艺术领域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5. 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包括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艺术意境和艺术典型都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艺术意蕴,前者侧重于抒发艺术家情感,后者侧重于塑造人物形象。艺术意蕴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或意味,体现为哲理、诗情或神韵。
6. 艺术鉴赏是审美再创造活动,其中鉴赏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艺术鉴赏要求主体具备历史、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和审美直觉,以及审美体验。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它运用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分析研究艺术作品和现象,并进行判断与评价。
7.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是通过特有的艺术形象,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与评判,从而让欣赏者在认同中形成共识。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是指通过欣赏活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8.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意味着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教育以艺术美为基础,培养审美理想、鉴赏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9. 艺术可以根据存在方式、审美方式、内容特征、物化形式等不同标准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视听艺术、表现艺术、再现艺术、动态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