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学研究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首先,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艺术品的起源与生产劳动实践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生产逐渐独立出来。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融合了创作者的主观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
其次,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艺术与社会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艺术发展不能脱离当时的物质生产条件,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19世纪的俄国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在文学还是音乐领域,都出现了世界级的艺术作品。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生产系统。艺术创作是生产阶段,是创作者对社会实践的能动反映。艺术作品是这个系统的产品。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从多角度揭示了艺术生产的性质和规律,强调了艺术在资本发展时期的商品属性。
最后,艺术生产理论指出,艺术作为一种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精神生产,既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又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轻商重农和轻利重义观念,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期,对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有关文艺商品性的论争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观念与改革意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义利对立理论与义利统一观念的碰撞。然而,事实证明,走向市场已成为文艺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