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大致归为五类:情绪小品、场景小品、人物小品、随笔和风物小品。情绪小品通过描绘特定情绪,如《大洼地一夜》;场景小品则聚焦于各类场景,例如《静虚村记》和《黄土高原》;人物小品通过粗线条勾勒人物,如《摸鱼捉鳖的人》和《在米脂》;随笔则综论人生,针砭时弊,如《人病》和《牌玩》;风物小品则描绘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和《玩物铭》。
贾平凹在传统散文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情绪或哲理融入文字之中,展现了坦诚、不摆架子的性格。这种态度使他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贾平凹的赤子之心和对美感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可见。他不仅注重个人体验,还乐于与读者分享和实践审美之路。
在《高老庄》的后记中,贾平凹坦诚地表示,他失去了部分最初的读者,但欣慰于这种变化。他希望改造读者,征服并吸引他们。然而,对于作者而言,这种征服已难以吸引,尽管仍会继续支持。这反映了大作家在创作道路上逐渐迷失的过程。
《高老庄》开篇第一句:“子路决定了回高老庄,高老庄北五里的稷甲岭发生了崖崩。”这句描述将主观意识与自然突变巧妙结合,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高老庄是教授高子路的故乡,他携再婚之妻西夏回到故乡祭奠父亲。在那里,他们将遇到前妻菊娃、地板厂厂长王文龙、残疾的石头以及许多其他人物。这反映出生老病死、饮食男女等主题,但前松后紧的结构、游离的暗示与隐喻、人物性格的矫揉造作以及过多的下作描述,使得这些内容显得沉闷和压抑。
高老庄象征着子路的故乡,那里的人被认为是纯正的汉人,却矮小粗鄙,一代不如一代。子路为了“更换人种”离开了故乡,成为大学教授。当他再次回到这个偏远小镇时,他发现自己退化了,恢复了各种不良习性,如保守、自私、下作等。这种立意揭示了“旧的文化衰败的人种和退化”的反思意识,但在具体创作中,小说显得混沌、絮乱、矫情和牵强附会。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飞碟、白云湫、未卜先知的石头和一块发卡,作者试图赋予它们象征意义,但描述过于琐碎,象征力不足。这些魔幻主义元素容易让人联想到《废都》中的哲学家般的牛,成为败笔。小说结尾处,西夏决定留在高老庄,而子路独自回城,这种结局显得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