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作为一种极其形象的表意文字,其主要目的在于表达意思,因此一个字可能有多种写法,但无法全面涵盖所有文字。以现代的“电脑”为例,古代的古人无法想象到这种科技产品,因此在甲骨文时代并不存在相对应的文字。直到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这种局面才得到改变。
汉晋尤其是唐宋以后,由于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新造出的文字变得专指性极强,每个字都对应一种事物,这种情况在实际生活中显得有些多余。因此,在建国后,国家推行了文字改革,淘汰了许多使用频率极低的文字。
目前,由于网络的兴起,信息交流速度大大加快,低频使用的文字对交流造成了阻碍。因此,国家近期推出的新的名字用字指导方案,主要是基于汉字可以以堆砌方式造词,以及低频使用的文字限制了交流活动的深入进行。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结构中的构成元素如笔画、部首等,限制了文字改革的进程。未来,汉字的使用趋势可能会向外国学习,用一些固定的字组成新词。然而,有些字,在《康熙字典》中有记载,但在唐宋时期可能并不常见;隶书、小篆中有记载,但金文甲骨文中则不会出现。
因此,试图写出所有汉字的甲骨文,就像是“关公战秦琼”——颠倒历史,显得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