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幼儿的思想意识尚未成熟,他们无法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幼儿的好奇心很强,但不能分辨是非、对错,常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如偷拿幼儿园或小朋友的东西,仅仅因为太喜欢了,自己却没有。如果成人不加以引导,这些坏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正。
另一方面,尽管幼儿的行为习惯已经表现出来,但与成人相比,他们的行为习惯还不那么深刻、固定。如果适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经常会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如果善于在幼儿每次的反复中,发现点滴的进步,给予肯定,幼儿就会多一份改正的信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实践中,我认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良好的行为意识。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二、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等。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
三、环境熏陶,形成氛围。环境塑造同样影响着孩子。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
四、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教学活动和游戏之中。教师要耐心教育、讲清道理。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更要耐心。讲道理时我们要把握两点:首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其次,要具体,讲明白。如要求幼儿对人有礼貌,幼儿对“礼貌”的意思还不是很明白,教师就要告诉幼儿见到大人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等。
五、讲究方法,因势利导。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需要教师、家长正确地指导,慢慢地引导,使其明辨是非。但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一味的责怪,只会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六、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是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家长园地上每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