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任何行业中,都存在着一种所谓的“鄙视链”,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领域的层级和专业化分工。关于其合理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之处。
**一、金融机构之间的鄙视链**
在金融行业内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位差异。例如,投资银行中,高盛和摩根被认为领先于其他外资银行,而国内的一些顶尖投行则被视为高于其他内资大行和精品投行。咨询行业中,麦肯锡、波士顿咨询集团和贝恩咨询等顶级咨询公司被视为优于其他咨询机构。银行领域,东亚银行的地位被认为是高于其他银行的。
**二、办公地点的鄙视**
办公地点也成为了金融行业内部鄙视的一个方面。上海和北京作为金融中心,其办公楼的位置和类型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例如,上海中心的地位高于其他大厦,而在北京,英蓝国际被认为是优质的办公地点。
**三、学校和专业之间的鄙视**
学校和专业同样在金融行业中受到不同的对待。顶尖的商学院,如光华管理学院,以及五道口金融学院等被认为是优于其他商学院的。在专业选择上,金融专业被视为最为优越,其次是管理、经济和会计等。
**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这种鄙视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收入、就业和社会声望的对比。顶端的人群在这些方面通常优于底层人群。然而,这种鄙视链并不是绝对的。例如,有些信用社的员工收入可能高于投行员工,有些非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也能在著名投行找到工作。这表明,个人的能力和业绩可能比所属的金融机构或教育背景更为重要。
总结来说,金融行业的鄙视链反映了该领域的专业化和分工,但其合理性值得商榷。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应当是评价标准的核心,而非仅仅依赖于所在的机构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