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9世纪,著名的德国自然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德堡,来到了位于非洲西北岸、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在那里,洪德堡见到了一棵被风刮倒的大树,树高约15米,主干的直径竟有近5米。大风将它从离地3米处吹折,折断处的直径也超过了1米。洪德堡心中惋惜,但随即想到这是一个研究年轮的好机会,便测量了树干外圈的年轮,发现竟有2000多圈。加上蛀去的部分,洪德堡估计这棵树的年轮约有8000多圈,即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这棵大树就是赫赫有名的龙血树,一种属于单子叶百合科的常绿乔木。龙血树的形体非常美观,树形婀娜,呈“Y”型,叶片略带白色,倒插在枝条的顶端,犹如根根小剑。全世界共有150多种龙血树,它们全都生活在热带森林中。
为什么普通的单子叶植物,比如玉米、小麦等植物,茎干不能无限制加粗,而龙血树却能不断长粗呢?答案在于龙血树茎里的薄壁细胞终生都能分裂,使得茎的直径逐年增加。
龙血树因能分泌紫红色树脂而得名,这种树脂俗称“血竭”,有异香,可止血,也可治疗跌打损伤。正因为“血竭”有如此大的药用价值,我国的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龙血树。
1972年,我国植物学家终于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石灰岩上,发现了大片的野生龙血树,从此,依赖进口“血竭”治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龙血树是树中的“寿星”,因为在植物界中能活到8000多岁的树种,除了龙血树,实在找不出第二种。但最近有消息传出,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山中,有人发现了已经生活了15000年的苏铁科植物,这是否真实,还有待进一步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