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历史源流
18世纪德国哲学家、诗人、剧作家席勒的代表作《美育书简》中,提出了人类身上有两种相反的冲动:源于人的自然存在或感性本质的“感性冲动”和源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质的“理性冲动”。席勒认为,当这两种冲动和谐统一时,人性便是完美的。他提出了第三种源于人类天性的冲动——“游戏冲动”,并视其为统一两种相反冲动的桥梁。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开创了美育在中国的现代进程。
二、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日本将艺术列为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重的三大科学。美国奈斯比预测,21世纪艺术活动将逐步取代体育成为社会的主要休闲活动。艺术教育的任务与目标在于普及艺术基本知识、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的功能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愉悦功能。孔子曾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表达了艺术可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双重认识功能。艺术的认识功能表现在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作用,以及对宇宙体和具体物质的自然世界的认识作用。
四、艺术的发生起源
席勒和斯宾塞提出“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兼具有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练习和准备的功能。亚里士多德提出“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但模仿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具有创造性和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