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管理学的科学性在于在管理实践中发现、总结了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并逐步建立了一个系统化的管理理论体系。这些理论被应用于管理实践,以管理活动的效果来衡量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从而推动了理论和方法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例如,用人之道去过庙的人都明白,一进庙门,首先是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其次是严肃的韦陀。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因此来的人很多,但他不善于管理账务,导致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擅长管理账务,但过于严肃,导致香客稀少。佛祖在巡查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庙里,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香火大旺;韦陀负责财务,严格把关。这种科学的分工合作使得庙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现代企业领导人需要通过长期观察和总结,优化组合,找到适合理论和方法,注重培养自己驾驭人才的潜力,知人善任,科学搭配,以企业发展和员工合理利用为目标。
2:管理学的艺术性强调其实践性和灵活性。管理不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理论和管理原则,而是需要人格魅力、灵感和创新。管理本身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也无法通过学习完全掌握管理的技巧。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管理艺术,因此,管理者如何在管理工作中应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艺术和领导艺术,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成败。例如,子贱放权,孔子的学生子贱担任某地方官吏时,他常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但他所管辖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当他被问及原因时,他回答说:“我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现代企业中的领导人如果喜欢把所有事情都自己承担,事必躬亲,这样不仅让自己忙碌,还可能导致管理效果不佳。
扩展资料:
(1)管理科学性是指在管理领域应用科学方法,综合抽象出管理过程的规律和原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揭示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是管理者实践的结晶。如果不承认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管理原则,在实践中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必然会受到惩罚,最终导致管理效果不佳或失败。
(2)管理活动是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活动,管理主体是人,管理主体中最重要的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高级社会动物。虽然管理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但管理者在应用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时,不可能像自然科学应用定理和公式那么“刻板”和“一丝不苟”,而是要求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灵活多变地运用管理理论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管理的科学性
百度百科——管理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