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亩等于8000平方米。换算方式是: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也等于15亩。因此,12亩除以15,再乘以10000,结果是8000平方米。
在日常生活中,平方米和亩的换算关系是:1平方米等于0.0015亩,或者说1亩等于666.666667平方米。"平方米"的符号是"m²",在英语中则表示为"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它定义为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亩"是中国传统的市制土地面积单位,等于60平方丈,大约是666.667平方米。
15亩等于1公顷。选择60平方丈作为单位,是因为中国古代的计数习惯,多数以十为进位单位,而散慧古代的进位有时以60为基本纳销单位。"亩"字源自中洞掘游国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度,其中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与周朝有所不同。因此,"亩"字实际上起源于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
在先秦的重要文献中,"亩"通常用来指代"私田",而"田"则指代"公田"。根据出土的"商鞅方升"测算,一亩约等于0.2907市亩,那么100亩就相当于29.07市亩。如果从夏、商井田模型出发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亩"是当时农户在井田中耕种的土地面积的符号化表达。
实际上,"亩"的繁体字为"亩",其中"亩"肆清部分表形,"久"部分则进一步解释了"亩"的结构,只要认识到夏、商的井田模型,即农户耕作的土地规划形状,"亩"作为一个字符或符号,其含义不言自明。因此,在夏、商时代,"亩"可能既指代一户农户所耕作的一块土地,如夏朝的50亩、商朝的70亩。
夏、商的井田模型与周朝的井田模型存在结构性差异,孟子试图将周朝的井田面积套用到商朝的井田模型中,导致他的解释出现矛盾。历史上的许多关于井田制度的讨论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使得井田制度的研究充满困难。因此,理解夏、商与周朝之间的井田模型差异是深入讨论井田制度的关键。
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垄作的出现,这可能与解决排涝和灌溉问题有关。垄,有时被称为"亩",而凹陷的部分则称为"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