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明灯,也被称为天灯,据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遣士兵出城求援。诸葛孔明计算出风向,制造出可漂浮的纸质灯笼,并附上求救信息,最终成功脱险。因此,后人便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灯笼的外观类似于诸葛孔明所戴的帽子,因此得名。
现代人放孔明灯多用于祈福。无论是男女老少,人们都会亲手写下祝福的愿望,象征丰收、成功和幸福年年。这一习俗不仅承载着美好的祝愿,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
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先民们将孔明灯的放灯习俗从大陆福建省惠安、安溪等县带入台湾的台北县、平溪乡、十分寮地区,即基隆河的上游。据十分寮地区的父老前辈口述,早年该地区曾遭受土匪的侵扰,村民们纷纷逃往山中避难。待土匪离开后,留守的村民在夜间放飞天灯,作为信号通知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安全下山回家。同时,这也是一种向村民传达平安的方式。
由于每年元宵节正是村民们从山上返回的日子,十分地区的村民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并向邻近的村庄传达平安信息。因此,十分地区的村民又将天灯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这一传统习俗不仅传承至今,也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孔明灯这一习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祈福和庆祝丰收的仪式。每当元宵节来临之际,十分地区的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亲手制作孔明灯,写下自己的愿望和祝福,然后将它们放飞到空中。这不仅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也象征着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祈福和庆祝丰收,孔明灯还承载着对历史的追忆。每当村民们在元宵节放飞孔明灯时,他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战争与苦难的时代。诸葛孔明的智慧和勇气激励着他们,也提醒着他们要珍惜和平、感恩生活。
总之,孔明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它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