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氏春秋》在公元前239年由吕不韦主持编撰,当时正是秦国即将统一六国的前夕。吕不韦曾是战国末年秦国的一代名相,因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后被任用为丞相。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是著名的礼贤下士之人,结交宾客。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应以招揽文人学士为荣,于是他也招揽了三千文人学士,门下食客众多。
吕不韦认为,秦国已有许多勇夫猛士,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而当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这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吕不韦让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内容包罗万象。吕不韦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认为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吕氏春秋》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世纪的论述也可见一斑。
为了扩大影响,吕不韦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这使得《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这部书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