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年,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发现了许多刻有符号的龟甲和兽骨,这些符号被称为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数量超过十万片,记录了大约4500个不同的单字。这些文字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遗产,是一种相对完备且成熟的文字形式,直接关联着后来的汉字,显示出比早期象形文字更为进步的特征。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埃及人已经拥有象形文字。例如,半圆象征着面饼,圆形带有圆心代表太阳,而三条波纹则象征着水。纸草是古埃及人常用的书写材料,他们使用削尖的芦苇杆蘸取颜料在纸草上书写。一些写有象形文字的纸草卷被保存下来,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资料。
楔形文字是由苏美尔人发明的,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进行开发时,这种文字也随之诞生。苏美尔人通常使用小尖棒在潮湿的泥版上压出字迹,笔画形状类似于楔子,因此得名楔形文字。这种文字随后传播到了亚洲西部的许多地区,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古老的文字不仅承载着各自文明的历史与文化,也是研究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窗口。它们揭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结构,展现了人类智慧的火花。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篆书等更为成熟的书写体系,最终演变成现代汉字。而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也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各自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