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木的选材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柏木、松木、楠木和柳木等。其中,松木和柏木是较为大众化的选择,因其价格相对亲民。而楠木等名贵木材则用于制作更加讲究的寿木,彰显逝者的身份地位。
寿木的外形独特,前端大、后端小,呈梯形状,符合古代葬礼的象征意义。每块板材的斜面对靠,使整个寿木呈现出前大后小的斜面结构,犹如一根半圆木。两侧和盖部则斜中带弧,从正面看去,寿木仿佛是一根巨大的圆木。
寿木的外部装饰极为精美。正面材头上绘制着碑厅鹤鹿、琉璃等图案。瓦大厅上空展翅腾飞着两只雪白的仙鹤,两旁是苍翠茂盛的松柏,前方是芬芳的草地,石阶路径通往大厅,显得十分清洁幽雅。整幅图画将整个材头装饰得犹如仙境居室,仿佛一个清静别墅。材头正顶上写着“安乐宫”三个大字,将材头图与棺材本身紧紧相连。
寿木的两侧分别画着两条腾云驾雾的黄金龙追逐戏弄着宝珠。龙的周围则是“暗八仙”,包括古琴、古画、梅兰菊竹、桃榴寿果。材面上则绘有“寿山福海”,整个棺材的所有图案都用立粉、贴金等技法,以及颜料的调配,将古代唐三彩的绘画风格搬入其中,使得整个寿木庄重大方,色彩层次分明,绚丽有序,线条飘逸流畅。
寿木在农村俗称为“十页瓦”、“十大块”,一般为十页木料制成,但也有些用十二页木料制成,称为“十二元”。十页木料做成的寿木,其中盖(顶盖)为三页,底(底部)为三页,邦(两边)各两页,档(前后)为5-11块其他贵重木料。
客家人的寿木称为“寿木”或“老屋”,全杉木打造。农家制做棺木,一般在30岁左右就要精选木料制作好,准备去世以后用。俚语云:“三十冇付板(指棺材),看你好大胆”。意即人到中年,就要准备寿木,没有预备好,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将措手不及。故此,客家人一般在世时就要做好寿木。
制作寿木时,家境富饶的用4根整木方料做寿器,称“四角”,即盖板、底板和边板用整块方料做成。棺木内有一块由7颗星连成的抬尸板,称“七星板”。中等人家一般制做“十个角”寿木,选用的木料比“八个角”略小;一般人家做“十二角”寿木,即由12根小木筒做成,比“十个角”方料又稍小一点。寿木做好后,家境好的会请漆工及时涮好油膝,大头顶端书“福”,前端小头写“寿”,棺盖板上用红纸书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客家人的习俗,未过花甲而身亡的称“短命”,一般不能享用棺木安葬,只能用几块木板钉成棺材状,称“火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