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首先,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能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封闭经济和计划经济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等问题,导致低效资源配置。因此,各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和技术的流动障碍。
其次,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区位优势为企业提供了全球套利空间,促进了对外投资、技术转让和生产过程的全球配置。企业基于全球扩张的套利动机,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信息成本下降,使得企业活动范围扩展至全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减少了远距离控制成本。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不同于地区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要素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个人与企业,而非主权国家。全球化通过跨国投资与全球性套利实现,成本与收益由市场竞争决定。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财富分配必定不均。
经济全球化的效应主要体现在财富再分配和通货收缩。市场竞争导致国际竞争力较弱国家财富被再分配。通货收缩源于世界总供给增加,如计划经济国家转型后生产力解放导致供给增加,进而导致物价下跌。
通货收缩有好有坏,取决于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再分配效应中的角色。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抵御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有效方法。对于已开放经济的国家,关键在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取更多利益,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进程,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抵御其冲击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