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形式对称、内容相关、文字精练和节奏鲜明上。这种对称性不仅体现在对联的结构上,还体现在其语言的精巧上。对联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对仗形式,这种形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中的仪仗队,即两两相对排列。
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方块字的一字一言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对仗不仅存在于格律诗中,还广泛应用于骈文、诗歌、对联等文学形式。这种形式的艺术性使得对联得以千年不衰。
对联中的对仗要求同类概念或相对概念置于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联句的对称美。例如,春联谜语中的“两姊妹,一般长”就很好地体现了对联的对称美和吉祥祝福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源于客观世界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种对立与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并指出反对更能反映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的基本要求。古人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并进一步细分。实字包括花、草、林、山、天、地等,半实字包括力、雄、文、武、光、雷等,虚字分为死活两类,助字则包括之、也、然、哉、焉、何等。古人对这些分类的描述,虽然简单却精妙。
初学者应先学习工对,即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例如,“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上下联的结构完全对称,符合对联的严格要求。
对联中的对仗形式不仅体现了艺术的美感,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通过对仗,作者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文学创作的目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