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晕轮效应,也被称为“光环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在评价某人或某物时,往往会因为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对整体做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这种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他认为人们倾向于从局部出发,扩散到整体印象,导致以偏概全的判断。
在企业管理中,晕轮效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能对决策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组织决策。例如,如果一个员工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如在项目中取得成功,管理层可能会误以为他在其他方面也同样优秀,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一项心理学家戴恩进行的实验揭示了晕轮效应的存在。实验中,被试者在看到不同魅力程度的照片后,对这些人的非魅力相关特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那些被认为是魅力型的人被赋予了更多的积极特质,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仅体现在以貌取人上,还体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及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晕轮效应的影响尤为显著。
定势效应是指预先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后续活动的方向、程度和方式。它不仅解释了人们对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的倾向,也解释了人们在社会态度上的倾向。仪表、相貌的定势效应主要表现为刻板效应和晕轮效应。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公安局长在路上与一位老人交谈,这时一位小孩跑过来,急促地告诉公安局长:“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回答:“是我儿子。”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者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询问这个问题,父母未能答对,而孩子却迅速找到了答案:“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成年人为何对如此简单的问题反而不如孩子呢?这是因为定势效应的作用。成人依据经验和习惯,倾向于从男性局长的心理定势出发,难以找到答案。而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此能够迅速找到正确答案。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