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弦琴,作为瑶族的弓拉弦鸣乐器,以其独特的构造和制作方式而闻名。这种乐器通常被称为一弦琴,并在贵州省荔波县瑶族社区中广为流传。独弦琴的设计与二胡有相似之处,但其简化的结构和单一的弦线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乐器。由于演奏者通常会自行制作,独弦琴在材料选择和尺寸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琴杆是独弦琴的核心部分,常用桐木制作,长度一般在45厘米至50厘米之间。琴杆的上端是方柱形的琴头,顶部平滑且无装饰。在琴杆上部距离琴头顶端14厘米的位置,设有一个弦轴,通常由黄杨木或硬杂木制成,呈圆锥形,轴长约为15厘米。
在琴杆的靠近弦梁的部分,设有所谓的“千斤”,这是独弦琴的调音部分。琴杆的下端则插入琴筒中,并且外露。琴筒通常由一段毛竹筒制成,长度约为11厘米,直径5厘米,前口蒙以笋壳作为共鸣面,后端则是开放的。
在琴筒的面板上,放置有竹制或骨制的琴马,琴上仅有一条马尾弦或丝弦。弦的下端固定于缚弦上,缚弦是一端带有节的小竹杆,穿过琴杆底部以固定弦的位置。
琴弓的制作同样简单,使用细竹或竹片,并拴以棕丝或马尾。弓杆以橡桐脊为材料,其弯曲度较大,整体长度约为40厘米。这样的构造使得独弦琴在演奏时能够产生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