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防止未授权访问:确保只有被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资源。
2. 防止未授权更改:保护系统资源不被未经允许的个人或程序修改。
3. 保持授权实体可用性:确保系统对合法用户始终可用,不会因为安全措施而影响正常服务。
4. 防止监听:防范未授权的第三方截获或窃听传输的信息。
5. 防止流量分析:通过加密保护信息的同时,避免分析流量泄露敏感信息,如通信双方的身份。
6. 防止信息篡改: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未授权的第三方修改。
7. 防止伪装:验证通信实体的身份,防止攻击者冒充合法用户进行恶意活动。
8. 防止重放攻击:防止攻击者记录并重新发送用户的合法信息以执行未授权的操作。
9. 防止否认:通过技术手段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不能否认已进行的通信行为。
10. 防止服务拒绝:确保系统能够抵御恶意流量攻击或资源耗尽攻击,保持正常服务。
11. 确保信息机密性:使用加密手段保护信息不被未授权的第三方窃听和解读。
12. 确保信息完整性:通过完整性校验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
13. 实施身份认证:验证通信双方的身份,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够访问资源。
14. 确保不可否认性:通过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确保通信行为可以被第三方验证,防止否认。
15. 实施访问控制:限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确保只有拥有适当权限的用户可以访问。
16. 加密处理信息:使用加密技术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包括密码术和密写术等方法。
17. 保护数据完整性:通过散列函数和密钥等技术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保持完整。
18. 使用数字签名:发送方使用私钥对信息进行签名,接收方使用公钥验证签名,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来源可靠性。
19. 实施身份认证交换:双方通过交换认证信息来验证对方身份。
20. 流量填充策略:在通信流量中插入虚假信息,以干扰流量分析。
21. 控制路由选择:动态选择数据传输的路由,避免在单一路由上遭受监听和攻击。
22. 提供公证服务:通过第三方信任实体见证通信过程,增加通信的可信度。
23. 实施访问控制策略:使用多种方法验证用户权限,如密码和PIN码,确保访问控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