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标本的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它包括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和贴片、染色和封片等多个步骤。取材时,必须确保组织或脏器的新鲜度,通常应在离体后迅速固定,以保持原有的形态结构。取材部位和方法需根据具体需求确定,例如教学、科研或外检,不同目的下的组织块大小和切取方法各有差异,以达到最佳固定效果。
固定是将组织或脏器中的水分置换出来,以防止腐败。最常用的方法是小块组织固定法,适用于新鲜取下的小块组织,需立即将其置入固定剂中。对于体积较大或难以渗入固定液的组织,可采用注射或灌注固定法,通过血管分支使固定液均匀分布。蒸汽固定法适用于较小而厚的标本,如血液涂片等。
脱水和透明是组织块在固定后的关键步骤,目的是去除水分,使组织块中的透明剂被脱水剂替代。常用的脱水剂为不同浓度的乙醇,而透明剂则包括二甲苯、三氯甲烷、水杨酸甲酯等。脱水和透明过程需严格按照步骤进行,以确保组织块的质量。
浸蜡和包埋是将脱水透明后的组织块浸入石蜡中,替代其中的透明剂,并将其包埋于融化的固体石蜡中,形成蜡块。切片和贴片则是在蜡块上安装组织,进行切片,并将切片平铺于水面上,最终贴片、烘片,以去除溶化组织间隙中的石蜡。
染色是病理标本制作的最后一步,常用的染色方法是H.E染色法,通过苏木素和伊红对组织中的嗜碱性物质和嗜酸性物质进行染色,使病理变化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染色过程包括脱蜡、脱苯、复水、染色、脱水、透明和封固等步骤。
综上所述,病理标本的制作过程繁琐而复杂,每一步都需严格控制,以确保病理变化在显微镜下得到准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