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和老鼠之间的天敌关系并非偶然,而是生物学上的必然选择。猫一旦停止捕食老鼠,其“夜视”能力确实会逐渐减弱,最终几乎完全丧失。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穆勒博士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穆勒博士指出,一种名为“牛黄酸”的物质能够显著提升哺乳动物的夜间视觉能力。然而,猫无法在体内自行合成这种物质,如果体内长期缺乏牛黄酸,猫在夜晚便会出现视力下降的现象,甚至完全失去夜间活动的能力。
相比之下,老鼠体内含有能够自行合成牛黄酸的特殊物质。因此,只有不断捕食老鼠,猫才能补充体内的牛黄酸,从而保持和提高夜间视觉能力,确保自身的正常生存。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大城市中,猫面临着一个恶性循环。由于很少或几乎不吃老鼠,它们的夜间捕鼠能力大幅下降,这也导致它们摄入的鼠肉减少。这种情况下,现代猫的捕鼠功能呈现出“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
穆勒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眼科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医学界目前对一种名为“顽固性夜盲”的病症束手无策,这种夜盲不同于常见的由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夜盲症,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医生们推测,这种病的患者可能也是由于体内缺乏牛黄酸。
基于这一假设,医生们尝试让这些患者食用鼠肉。经过深入的眼科生理检测,他们发现食用鼠肉后,患者的眼睛中视网膜内的“视紫红质”数量有所增加,这增强了“具有弱光感应的杆状细胞”的感光性能,从而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夜视能力。
因此,猫与老鼠之间的天敌关系不仅是生存竞争的结果,也深刻地影响着猫的生理机能。这种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用以探索人类夜盲症的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