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梭曾说过:“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恶,使我们喜善恨恶。良心尽管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这句话强调了理性在判断善恶中的重要性,也指出了理性与良心之间的关系。
罗·勃郎宁则认为:“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这表明了善良、温和与理智的重要性,而作恶、暴戾与疯狂则应避免。
张方宇提出:“人们在行善时总是比他们在作恶时更迟疑不决。”这说明人们在做善事时更加谨慎,而在做恶事时可能更加冲动。
罗曼·罗兰指出:“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强调了行善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学习关于善的知识。
马克思认为:“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这说明他重视符合人性的事物。
本·琼森则指出:“人的野性无异于橡树林中的各种野兽。”这表明人和野兽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暗示了人性中的野性一面。
罗·勃朗宁还提到:“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这说明了人性中包含多种情感和信仰,这些构成了人的本质。
罗素则强调:“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这表明了善良在道德品质中的重要地位。
乔叟则认为:“只有那不论公私都以道德为上、一心要做出高贵的事的人,方可算是最可尊崇的人。”这说明了高尚品德和行为的重要性。
帕拉图也提出了:“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这表明了道德不应只表现在外表,更应体现在内心。
普罗提诺则指出:“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这说明了人类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兽性的阴暗,而中庸之道是大多数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