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中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藓作为一种低级植物,通常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然而它依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绽放青春。诗中的“白日不到处”描述了这样一个不适合生命成长的地方,但苔藓却能在这片阴暗中生根发芽,展现自己的生命力。
“恰自来”三个字揭示了苔藓生命的力量,它并不是依赖外界环境的改变来生长,而是依靠自身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机。
苔藓也会开花,尽管花小如米粒,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花朵的身份。只要能够开花并繁衍后代,就是生命成功的标志。因此,“也学牡丹开”不仅是谦虚的表现,更是一种骄傲,苔藓用自身的努力赢得了和牡丹一样的开放权利。
这首短诗不仅表达了对苔藓生命力的赞美,也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生存权利,不应被环境所。
袁枚还有一首咏苔的五绝:“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这首诗中的青苔从未见过斜阳的美丽,诗人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到惋惜还是庆幸?或许正如夏虫无法理解冰的寒冷,青苔也无法理解斜阳的美丽。
生命无论大小,生活总有苦有甜。在人生的道路上,既有完美的时刻,也有残缺和不如意的时候。《苔》这首诗提醒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白日”在这里指代阳光,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而“恰”字则带有一种感叹的意味,表达了诗人对苔藓生命力的赞叹,突显了这种生命力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