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人凭什么》一书中,周兴旺从文化学角度探讨了日本的国民性,分析了日本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原因、民族性格和心理特点,以及日本的国家战略和中日关系的前景。他提出,对于中国人而言,日本这个邻国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成为一面镜子,中国的成败得失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军官,并参加了日本的投降仪式。他通过直接观察断定,凭借日本人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其崛起是必然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中,战败国常常会发生叛变和纠纷。然而,在二战后,日本全民族的意志高度统一,决心通过经济振兴实现崛起。从1950年到1990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52倍。这样的速度背后,如果没有一种全国一致的民族性格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举国的国家。在二战中,他们准备“一亿玉碎”,战后则提出“一亿振兴”,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
日本人的凝聚力源自何处?他们为何能像机器人一样服从指挥?这种机器般的性格带来了哪些利弊?这些问题都值得中国人深入思考。
林语堂是最先将日本人称为“机器民族”的人。他注意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模式与机器相似:日本整体吸收了西方文明,包括军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和维新主义,并把这些理念加诸于封建社会之上,没有时间去为自己打算。因此,日本的文明变得机械化,缺乏幽默,不近人情。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人们常被日本社会的整洁有序所打动。街道干净,人流有序,公共汽车准时。即使面对地震和海啸,日本人也从不表现出恐慌。每个日本人都像机器人一样,忠实地执行自己的职责。整个日本社会就像一部精密的机器,运转精准,无懈可击。
说日本人做事像机器人一样认真和刻板,并不为过。一旦被动员起来,这个“机器民族”产生的力量会让全世界震惊,这种力量有时会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