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礼仪常识。课堂上,学生应遵守一定的礼仪。上课时,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若因特殊情况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听讲时,应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做好笔记。提问时,先举手,待老师点名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要大方、清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
服饰仪表方面,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学生应根据不同的场合穿着得体,如正式场合应穿着正装,非正式场合则可穿着休闲装。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学生应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不随意翻动老师的东西。
学生在校期间,还应遵循一定的校园礼仪。在校园内遇到老师时,应主动行礼问好。在校期间,应保持校园清洁,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学生应遵守校规校纪,尊重同学,不打架斗殴,不恶意讽刺他人。在食堂就餐时,应排队等候,不插队,不浪费食物。
在图书馆、实验室等公共场所,学生应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不随意挪动物品。在图书馆借阅书籍时,应按规定归还,不私自带走。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应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学生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
学校还应定期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如举办礼仪讲座、礼仪竞赛等,增强学生的礼仪意识。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家长也应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学校、教师、家长应共同关注学生的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