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鳖(BupoyphagasinensisWalker),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处。地鳖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其生命周期包括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历时约一个半至两年。地鳖主要活动于中国南部地区,每年四月至十一月,当气温上升至10℃以上时,地鳖开始出土活动;而当气温降至10℃时,它们会逐渐进入休眠状态以度过冬天。除了成年雄性地鳖,其他地鳖在冬季会进入休眠状态。雌性地鳖的产卵期从五月上旬至十一月月中旬,其中六月到九月为产卵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月底和7月中旬。所有产下的蛋将在8月中旬孵化,而11月中旬之前孵化的蛋将在来年六月底或七月初开始孵化。
地鳖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速度与温度、湿度和食物密切相关。适宜的温度范围在15℃至35℃,最适宜的温度为25至35℃。如果温度低于0℃或高于38℃,会导致成虫和若虫大量死亡。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至80%。
地鳖的生活习性是昼伏夜出,它们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怕太阳晒,常在潮湿、温暖且富含腐殖质的地方如红薯窖、灶脚等地活动。雄性地鳖和雌性地鳖的胸部和背部有四条条纹,雄性胸部和背部的条纹呈2、3月牙弧形,而雌性的条纹呈圆形;在腹部,雌性有六条条纹,而雄性则有四条条纹。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地鳖的性别特点进行饲养管理,以促进雌雄地鳖的交配和繁殖。首先,可以通过人工捕捉野生地鳖进行繁殖,也可以通过诱饵吸引地鳖进行捕捉。
地鳖的饲养管理需要适应当地条件,选择适当的饲养设备。饲养设备包括送料缸、养殖坑(池)、地下通道和馈线柜。饲养实践证明,多层馈线柜的饲养方式能够提高地鳖的产量和生长速度。
地鳖是杂食性昆虫,其饲料可分为精料、青饲料和动物饲料。精料包括粮食和油籽加工废料,如麦麸、米糠、豆饼等;青饲料包括水果、蔬菜、草根等;动物饲料包括猪、牛、羊、鸡、鸭、鹅、兔、鱼等动物的剩余部分。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保持土壤的湿润度和温度,以及适当的饲养密度。土壤的湿度一般为15%至20%,温度保持在15℃至35℃。饲养密度应根据饲养设备和土壤条件进行调整。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预防和治疗疾病和虫害。常见的天敌包括老鼠、蚂蚁、蟑螂、鸡、鸭、蟾蜍、青蛙、粉螨、蜘蛛、鼠妇等。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消毒,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等。
地鳖的收获对象包括老雄若虫、雌若虫和雌成虫。收获时应结合雌雄若虫的发育特点进行。收获后,地鳖虫可采用干燥或烘烤的方法进行处理。
总体而言,地鳖的人工养殖需要综合考虑饲养环境、饲养设备、饲料、疾病和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以实现地鳖的高产和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