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特征为皮肤瘙痒和苔藓化,常见于颈部、肘部、骶部等部位。根据病损范围的不同,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局限型和泛发型两种类型。此病多发于青壮年,常呈慢性,且易于反复发作。
神经性皮炎的病因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也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西医学中,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方法包括镇静或抗组织胺药、X线照射及封闭疗法等,但这些方法往往难以根治。
在中医中,神经性皮炎被称为干癣、牛皮癣、摄领疮等,因其顽固易发而被称为顽癣。《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摄领疮是一种类似癣的皮肤病,常见于颈部,症状包括痒痛,衣领摩擦会加剧症状,因此得名摄领疮。《外科正宗·顽癣》中提到,牛皮癣如同牛项之皮,顽固且坚硬,抓之如朽木。这些病症皆因风湿凝聚所致,久之则瘙痒如癣,不治则沿漫项背。
历代医家在治疗神经性皮炎时,常采用凉血清热疏风、养血润燥、健脾渗湿等方法,并配合外治。如《儒门事亲》和《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的针灸方法,就是治疗顽癣的一种有效手段。现代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报道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初的文献多是针灸疗法和外治法。到了60年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内服配合外治的方法较为普遍;而针灸治疗则以皮肤针的应用报道较多。
70年代,一些新的穴位刺激疗法如头针、穴位注射、水灌疗法等,以及中药局部注射,被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提高了临床疗效。自80年代以来,除了在临床上取得较大进展外,还开展了神经性皮炎防治的实验研究。通过对神经性皮炎患者脑电图的检查发现,此类患者大多数表现为界限性异常和轻度异常脑电图,异常率为62.2%,远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的异常率(27.4%)。有人认为,精神因素在发病原因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对此病患者进行说服教育以及避免再刺激,可能是治疗的关键之一。
通过一组神经性皮炎病人的针灸治疗前后血浆亮氨酸脑啡呔样物质(LEKIS)含量测定发现,针灸治疗后血浆中LEKIS比针灸前有明显增高(P<0.01),而药物治疗的患者血浆中LEKIS无明显变化。目前,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一般在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