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能防身又能强身健体。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许多轶闻史事仅见于拳术家的言传身教。据记载,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结合民间流传的保健运动,创编了《五禽戏》,因此被尊称为拳术开山始祖。
此后,拳术发展为外家和内家。外家以达摩禅师为祖的少林派,内家则以张三丰为祖的武当派。
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中提到,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时,从一只雀鸟和一条长蛇的斗争中悟出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道理。后来,太极拳最初被称为长拳、十三势,后由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静的道理命名。
太极拳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被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太极拳就是要将种种变化在拳中展现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