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变得无所畏惧。在危险的环境中,她无畏地掩埋红军烈士,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文章中,作者通过多次描写炮火连天的环境,让读者感受到老妇人所面临的危险。炮火的描写并非一次而过,而是隔几行就出现一次,使读者时刻为老妇人的安危揪心。这种反复的描写手法使得老妇人的行为显得更加感人。
掩埋烈士的过程中,老妇人显得异常吃力。作者详细描绘了她拖动死者的过程,虽然路并不远,但她的衰老使她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显得疲惫不堪。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老妇人的喘息声,令人感动。
老妇人在掩埋烈士时的礼仪也非常具体。她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这些动作的描写让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和哀悼之情更加鲜明。
在文章中,作者特别突出蜡烛的意义。老妇人珍藏了45年前结婚时的喜烛,从未使用过。在掩埋烈士时,她将蜡烛点燃,并在烈士的坟头彻夜守候。蜡烛的光芒在特殊环境和氛围中显得尤为珍贵,象征着烈士的牺牲和老妇人的深情厚意。
文章结尾以抒情诗般的赞美烛光结束,让人沉浸在这种意境中。那一点烛光仿佛永远照亮着烈士的坟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通过对老妇人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示了她的勇气和善良,还表达了人类对于正义的追求和对牺牲者的敬仰之情。这种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解析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文章内容,感知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接着,探究文章的写法,揣摩作者的立意与表现重点。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和想象,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